经典笔趣阁 > 都市小说 > 窃光 > 第 72 章

第 72 章

 相关阅读:
    开泰十八年正月,上元已经过去,天气渐暖,夜间飘了一阵的雪还没来得及覆盖大地就停了,天壁依旧阴沉。

    皇城外南大街,半城屋瓦上留着几分未化的雪,沿途的商铺小摊还挂着灯笼,街上人马簇簇,说书算卦,杂耍相面,无所不有,甚是热闹。一辆马车上嘟哒嘟哒走着,车上嘀嘀咕咕。

    “夫子,您带我进皇城做什么,我们是要去太医署吗?”承璟舟眼睛闪烁光彩,期待地看着徐太医,问出酝酿已久的问题。

    “非也,此行是去为太后例诊。”徐太医摸摸胡子回答。

    “那您带上我作甚?!”承璟舟诧异道。

    “太医署几名医士都告了假,我这不是抓不到人嘛,你又正好撞上来,不是巧了么,待会儿仔细些,可得把脉案记好喽。”徐太医眼角微弯解释。

    “那我是不是得去换身衣服,如今这身如何能觐见太后?”承璟舟抖抖袍袖,提出问题。

    “太医署里有衣裳,咱们先去换上。”徐太医思索片刻,回答。

    火盆里的炭烧得呲呲响,小童提着钳子时不时给炭挪一挪位置。

    “小锦今日来我府上,所为何事?”徐太医想起了上马车前的事,问道。

    “啊,差点忘了这事。夫子,我师傅来了封信,信中说金城郡久旱未雨。”承璟舟报明来意。

    “这事不应该上奏朝廷,让朝廷决议吗?”徐太医疑惑。

    “奏了,金城郡守已将此事上报,我师傅是担心今夏会有蝗虫过境,想找找看有没有法子可以应对一二。”

    “前朝史册有载‘天下旱,蝗食田’,若是真起了蝗,草木牛马毛鬣皆尽,为害甚广,是应当提前防范。”

    “大人,到太医署了。”马车停下,小童掀开车帘看向车外,回禀。

    “嗯。”徐太医应了小童,又对承璟舟说,“这件事且放放,例诊之后我们再详谈。”

    皇城东南角的两只云雀掠过高墙,落在了长信殿的屋檐上。

    殿内,承璟舟提着药箱,老实立在柱子边,远远看着徐太医为皇太后诊脉,宫人静候在侧。

    徐太医收起脉诊枕,在宫人的搀扶下缓缓站起,微弓着背道:"娘娘凤体康健,只需按往日方子疗养即可。"

    “和皇上提了几回,哀家这身子骨好得很,这外头天寒地冻的,没必要折腾你来回奔忙。”太后展颜一笑,她招手,宫人端上参汤,"前日淮阳进贡了几株雪莲到哀家这,瞧着快到了例诊的日子,便让人留在今日配着鹿筋熬了,也能让你们暖暖身子。"

    “臣惶恐,承蒙娘娘厚爱。”徐太医接过汤碗,说道,“敬恭桑梓,报顾复之恩,淮王殿下这是念着娘娘。”

    太后听了这话笑盈盈地说:“那孩子是有长进,从前还在宫里时四处撒欢,跑得十天半个月见不着人,如今就藩了反倒是会想着哀家。”

    几句话间,承璟舟接过宫人端来的雪莲汤,尝了一口,味甘,微苦,略有麻辣感,他猜里边除了鹿筋、雪莲,还放了秦艽、羌活。

    “瞧你身后这孩子面生,可是太医署新进的医士?”突然间听到太后问起自己,承璟舟的心被一条绳捆紧了,脑袋低了许多。

    好在有徐太医为太后解惑:“禀娘娘,此子是国子监新进生员。明日便是国子监冬学开课的日子,今岁全监共计新进130名生员,其中,属国子者27人,属太学者48人,属武学者15人,属律、医、算、书四门者各10人。”

    “此子姓余名锦,凉州人士,经凉州州学举荐入京赴考,因三试均位列本批医科生员榜首,又通熟经义,故入体疗科,如今由臣带教。”徐太医话闭,殿中只余下炭火声。

    承璟舟察觉到一道目光正打量着他,他屏息静气,片刻后,听太后开口说道:“凉州出身,进学自是不易,能被徐太医如此赞赏,定是良才。”

    “娘娘过奖。”徐太医谦恭回答,“圣上重教化,自开泰十年起兴学,如今各州府县官学教化得当,诸多良才入国子进学,天下苍生无不沐浴恩泽,均为此令得施之成效。”

    太后失笑地问:“好了好了,恭维的话去皇上跟前说吧……哀家记得,你有一徒亦是从国子学成入医署的俊才,许久没见他随你入宫,可是被皇上派出去了?”

    "禀娘娘,小徒去岁随朔方军去了代州……”

    徐太医在长信殿陪着太后叙话叙了两个时辰,承璟舟是第一次原地不动站这么长时间,从禁中出来后,忍不住踮脚尖踱步拉筋。

    此刻已经临近酉时,苍茫的暮色悄然降落,西天逐渐昏暗,远山近树的轮廓都模糊了,习习寒风飘然而至,天冷了许多。

    太医署。

    “坐吧,喝口茶润润嗓。”徐太医看了眼进门的承璟舟,留意到他原先红润的嘴唇已经干燥发白,说道。

    承璟舟也是真的渴了,没有推脱。他将整理好的脉案交予徐太医,躬身拜谢:“今日殿中之事,有劳徐夫子。”

    徐太医摆了摆手说:“我回了你师傅的信,就是应了他的请求,而今你入国子,也算是我门生,我自会护你周全。”他又点了点脉案上字,“这得改,宫中脉案核查严苛,需谨慎落笔。”

    徐太医起身,绕着书架,抽出几本集注,接着说道:“今夜趁着国子还没开课,先读一读这几本,里头有许多院里常开的方子。平日里,你多和同门师兄走动,遇到不明白的地方,可以来问我,也可与他们讨论。本月底他们会到城中义诊,你也去帮忙打打下手。”

    “你说的金城郡旱灾一事,自古治灾,均以防为主。”徐太医看着他,接着说例诊前的事,“难寻药剂治之。”

    “夫子,学生查阅古籍,《尔雅》有言:‘蝗五月动股作声,至冬入土穴中’,冬有大雪,蝗即入土而死,如今二月雨水时节刚过,西北蝗虫尚在休眠期,虽然紧迫,却还是有两个月时间,如若能扩大范围,令各州郡县一齐寻找,或许能在四月前找到药方。”

    “若仍寻不到呢?”

    “只能以防为主,移金城郡民众至其他郡县,以水利灌溉改其环境,引天敌捕蝗。”

    徐太医摇了摇头道:“写封信给你师傅,让他以良医所的名义向刺史府说明此事,再由刺史上奏朝廷。之后决议如何,由不得你我。”

    承璟舟欲开口,徐太医止住了他:“仅说研药一事,你可去寻一人,药科博士林从铮。我与他脾气不和,说话易起争执,我出面怕是对此事不利,你得自己想办法。”

    承璟舟独自出了太医署,只见春雪干燥轻盈,像绒毛似的雪花胆怯飘落,北边宫殿背后黑巍巍的山峦静立,彻底蒙入夜色。

    转过几个弯,离远了官署,外围一盏灯都没点,宫道黑魆,周围尽是沉寂,漫漫长道空余嚓嚓踩雪声,承璟舟有些后悔刚才拒绝了徐太医让童子相送的好意,他拢紧衣襟,左手抱着一摞书,右手提灯笼,埋头直冲,步履生风。

    沉寂被一阵铿锵马蹄声打破,眨眼的功夫,他脚下的石砖震动,铃铛作响,劲风呼啸袭来,承璟舟侧身微偏后克制自己继续躲避的冲动,不过一瞬,左肩一沉,一杆长枪抵住肩头,压止他的脚步,背后传来质问:“什么人,鬼鬼祟祟?”

    承璟舟抱紧书捏了捏灯笼手柄,徐徐转身,入目是四肢纤长、矫健壮实的黑鬃赤马,马毛色光泽,犹如涂脂,在灯笼微光中瞧着还透紫,是骝騟,好马,他瞬间判断,是位贵人。

    枪头触及脖颈,承璟舟被迫抬头,视线往上,他蓦地对上一双深邃澄净的眼眸,那眼睛的主人似是一怔。

    少年披甲束发,眉目疏朗,不似承璟舟想的那般凶神恶煞。

    承璟舟虽然没有见过宫禁中南北营宿卫,却认得那身甲胄,他理了理思绪,镇静掏出太医署门牌,回答:“这位郎将,在下是国子监医科监生,今日随徐太医为太后诊脉,戌时三刻从太医署出来,如今正准备出宫门。”

    长枪没从他肩上移开,那人声如珠玉,和缓问道:“哪里人?”

    “凉州武都。”承璟舟回答。

    长枪提起,那人放他离开。

    “你逗他作甚?”待承璟舟身影消失在宫门口,任阶奇怪道。

    他们一行人刚从集萃轩出来,今夜是崔英组的局,借口是庆祝他二弟崔晟入国子,从他爹那敲了一笔庆祝费,三分之一用来定场子,三分之二充实他的荷包袋。他们吃饱喝足回城,刚进鼎路门,远远瞧见巍峨高墙下有一个埋头急走的素衣少年,看那姿势就知道是个胆小怕黑的主。

    “瞧着眼熟,想靠近看看。”关钺想着那双杏眼,回答道。

    “看出什么名堂了?”任阶有些意外。

    “认识。”关钺与任阶道别,策马离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