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笔趣阁 > 都市小说 > 女配系统崩溃了[穿书] > 第724章 我与失婚名模的一夜

第724章 我与失婚名模的一夜

 相关阅读:
    姜知年只觉杨君梅看她的眼神越发温柔了,甚至带着几分慈爱……

    这姑娘怪好玩的,看年龄不过十六七岁,满脸的胶原蛋白,说话时候两个酒窝时隐时现,大眼睛眨巴眨巴看着你,什么心思也隐藏不了。

    “我叫姜知年,边走边说吧,大队长在叫了。”姜知年很想看她知道实情时的表情,所以选择说一半留一半。

    知青们确实开始解散了,各大队的队伍被带着朝不同的出口走去。柳树大队经过疑似公社行政中心的小楼时,里面传来大声吵嚷的声音。

    “书记你几个意思,看不起我们王庄吗?这批知青又没我们的份,我们不就是穷一点远一点,可我们是最需要知识和劳动力的地方啊。别的不说,知青下乡国家给补贴,你不能啥好事都往你们原平弄吧……我不是惦记这些钱,王主任老王叔,你又不是不知道队里的情况,缺人啊……”

    其他人的声音听不到,只有这个说起话来抑扬顿挫的男声格外突出。姜知年三人落在队伍的最后面,正好看到疑似男声正主的男人从小楼里出来,怒气冲冲,脚步匆匆。

    他在走到陈三叔身边时停了下来,两人站定,他给陈三叔掏烟时遭到拒绝,于是自己一个人抽了起来。他指指没停下的知青队伍,似乎在向陈三叔抱怨什么。他的目光依次略过,在纪清瑜还有几个帅哥的脸上额外停留了目光。

    “陈队长,你看这些城里娃娃,白嫩嫩的,这么精神,再看看我们乡里的……”

    姜知年经过他们身边了,也看清了说话的人的样子。是一张明显历经风霜的脸,又黑又瘦,眉间皱纹如同山石深凿,眼睛低垂,隐在烟雾后,嘴角泛着苦涩的笑。跟旁边陈三叔比起来……

    陈三叔长着一张当下流行的国字脸,得益于当兵的经历,他总是腰背直挺,目光炯炯,光看外形就觉得他精明强干。

    嗯,比起来说这人是陈三叔的父辈也不为过嘛,只是声音听起来明显还算年轻,果然贫穷使人衰老。

    姜知年打量一眼就收回了目光,而旁边的杨君梅已经把连家乡城市、毕业学校、甚至家庭方位在内的等等信息爆了个精光。眼见着她再说下去快到详细地址了,姜知年连忙转移话题,问她们怎么来的,沿路有什么风景……

    姜知年:。

    路边的房子越来越少,快要走出公社的繁华地段,队伍停下来了,前方是两辆骡车——骡子拉着板车那种。村里的民兵队长正指挥知青把行李装到车里,姜知年瞥到自己包裹的一个角,已经被压到了最下面。

    不知为什么那队长瞅了她好几眼,但看他没有要说话的意思她也就装作没看到了。

    时间倒回车辆到达公社时……

    陈三叔下车找到已等候多时的民兵队长刘朝阳,询问大队安排来接的车和人的情况,并把包裹塞到刘朝阳怀里。

    刘朝阳:……

    “保国叔,你发财啦,跑一趟城里还买了这么多东西,我婶子知道嘛。”刘朝阳一脸活见鬼的表情,他们大队比起其他队不算赤贫,但也称不上富裕,更别说陈保国家的财政大权可不在他手里。

    陈保国摆摆手:“别瞎说,我哪有钱。年年的,估计又跑春娟那换东西去了。”刘春娟和刘朝阳是没出五服的堂姐弟,四年前进了县城纺织厂做女工。

    “年年也来了?不她啥时候进的城。春娟姐对她可真好,干啥春娟姐都帮着。”话语中倒不带多少酸意,当年刘春娟父母过世,她和弟弟刘平被大伯一家欺负的时候,自己也没出过头,甚至还因为“克亲”的传言,被要求躲着他们走。倒是姜知年,大概是同样被排斥的同病相怜,经常带着刘平玩。

    “叔,那是年年吧,咋还包着头。她咋混知青里头去了。嘶~年年不会也想找个知青当对象吧,叔你可得劝着点,看着这一个个的精神得很,那都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要来干啥。这小白脸的最不能信,万一有了回城的机会,抛……啊——我错了我不说了。”

    陈保国朝他后脑勺来了一巴掌:“混说的什么东西,你哪只眼睛看到她找知青了,满嘴胡吣小心给你牙打掉。”

    刘朝阳没敢再哔哔,这会儿,他看着跟知青相谈甚欢的姜知年,犹豫几次没敢上前。说不定年年就是想扭转自己的风评呢,这会坏了她的事怕不是真的会被打。

    见姜知年朝他投来“威慑”的眼神,刘朝阳摸了摸激起的鸡皮疙瘩,默默离她更远了。

    “大家准备一下,我们现在就要往队里走了,不是太远,走得慢一个多小时就到了。咱们这车上行李没装满,还能坐一两个人,要是有人坚持不住就上去坐一会啊。别逞能啊,上一批就有人发着烧还硬要……”他仿佛意识到什么,转而朝着车把式大声喊了句,“有财爷爷,该走了。出发!”

    姜知年回头一看,果然陈三叔正大步流星赶来……

    车把式坐在车头,吁动前面的一匹骡子,而后面的居然也随着前车移动的脚步动了,引来杨君梅的惊呼:“好聪明啊。”她喃喃道。

    随即兴奋起来,人杰地灵就是如此了吧。

    姜知年不理解她在兴奋个什么劲,总不能是看到这四周沃野觉醒了什么吧。大概气场也有感染力,连一直沉默寡言的张兰也奇怪看她一眼。

    走在陌生又熟悉的山路上,姜知年忍不住叹气。

    前世她念小学,每天都要花一个小时折返在家和学校。小的时候精力充沛,玩玩闹闹不知时光飞逝,大了以后再回乡,只觉得那路实在又长又远。

    姜知年并不喜欢农村的生活。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带给农村的,除了大片抛荒的耕地,还有失去生机的寂寥。一代一代地托举,只为让子孙后代逃离土地的束缚,衰老的、弱小的、无力的,通通被视为废料丢弃在土里。这样贫瘠的土地,孕育出的当然不会是“黄发垂髫,怡然自乐”的桃花源。

    她曾迫切想要逃离,如今又回到这里。

    她又看了一眼杨君梅,不知在说什么,她眉飞色舞,用手臂比划满溢的情绪。前方的知青三两成群,刘朝阳已经和他们打成一片。他们脚步轻快,笑声朗朗,脚下尘土飞扬,他们留下深刻的脚印,好像也踏平那条通往理想的路。

    姜知年低头笑了笑,广阔天地,大有作为,谁说不是呢。

    回乡之路弯弯绕绕,终于,在拐过一个弯时,大片大片的农田和平房完整出现在眼前。远处是连绵无尽的山,农田直到半山腰方才停止蔓延,一条小溪从山中出发,穿过农田,蜿蜒而来。

    刘朝阳的介绍中,柳树大队下有四个村,大柳村是其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,也是他们看到的这个村落,大队部和知青点都距离大柳村更近。

    另外还有小柳村、平沟村和小湾村,小柳村在大柳村旁边,小湾村位置离山更近,需要走山路才到,平沟村在河下游平原,大柳村则在两个村中间,与小柳村隔岸相望。

    大柳村有四十多户、四百多人口,分出四个生产小队,另三个村人口都不足20户,各有一个小队长带领生产。如今麦子已经收完,但农民的任务依旧繁重,知青要做什么还要等具体安排。

    大柳村得名如此并不是因为柳是村中大姓,而是进村的路口有一颗标志性的大柳树。大队部也建在柳树附近,此时已过七点,大队部前的大场仍一片热闹,插着麦杆堆麦垛的,扬场的、装包的。看着知青们走来,他们不约而同停顿一瞬,然后继续干活,只是仍不少打量的目光粘在知青身上。

    干活的人群中有两人放下农具,拍拍身上的扬尘麦芒,朝知青队伍走来。经介绍其中年老的那位为陈解放,是大队支书,另一位中年男人名为刘宏,为大队会计。

    一番寒暄后,队伍再度启程。陈三叔远远指了指自己家的位置,然后队伍拐向了相反的方位。准确来说是更近山的方向走,再经过两三户人家,知青点到了。

    三座土坯房,外表不算新,屋顶覆着瓦片,前院被土墙围着,小木门敞开着,刘朝阳进去说了什么,便有七八个人聚到院子里。

    “这是去年还有前两年下乡的知青,今天提前下了工欢迎你们。你们先把行李拿一拿,进去安排一下住宿,这是知青组长李程阳,副组长徐婉,知青点的事听他们安排,有解决不了的随时找我,我家给你们指过了。

    “明天新知青放假,给你们修整的时间,哦还有粮食,等会刘会计算好就安排人送过来。那就先这样,散了吧。”陈三叔挥挥手,刘朝阳帮着拿行李。

    杨君梅拿到行李后站在门边没有直接进去,似乎是在等姜知年。姜知年走向她准备拆穿这个残忍的真相,还没开口,却感觉现场气氛不太对劲。

    知青点仿佛被按下静音键,慢慢安静了。她疑惑转头看向里面,什么情况,不料更夸张的一幕出现了,老知青几乎同时倒吸一口凉气,更有甚者倒退两步躲到他人身后。

    ……阿巴阿巴,什么情况。

    陈三叔适时拉了她一把,提起包裹示意跟他走。

    姜知年朝同样懵逼的杨君梅挥手拜拜:“我不是知青,当地人,再见哦~”

    “哈?”她张着嘴,看起来更傻了。

    姜知年:意满离(^~^)。

    得到陈三叔无奈一瞥,他又开始叹气了。